西南地區90%以上是丘陵山地和高原,重慶市丘陵山地比例更是高達98%,大部分為“饅頭山”“巴掌田”,傳統農業的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低,管護難度大、成本高,農產品產出率低、經濟效益較差。在重慶市委網信辦、市農業農村委的指導支持下,渝北區率先在重慶市實施土地“宜機化”改造,通過農機“智慧化”應用,建成首個丘陵山地“數智化”無人果園,探索出丘陵山地數智農業發展新路子。

土地“宜機化”改造,變“雞窩地”為“聚寶盆”

堅持一體設計、整體施工,將丘陵山地常見的“雞窩地”“巴掌田”等零碎地塊整合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可耕種的土地面積增加5%—8%。高標準改造。因地制宜實施土地“零改整”“坡改緩”“瘦改肥”,將單塊旱地縱向橫向坡度控制在5%以內,按5米行距起壟并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兩壟之間修建2—4米寬的機耕道并互聯互通,實現大中型農業機械直接下田耕作、播種、管護、收獲,為實施智慧農業奠定堅實基礎。高效率整治。三年時間完成丘陵山地“宜機化”整治8.7萬畝,極大改善了土壤質量和耕作條件,有效解決了過去耕地撂荒問題。全國南方丘陵山區宜機化整治現場觀摩會連續兩年在渝北召開,“渝北區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獲評農民日報“三農”十大創新榜樣。高水平示范。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建成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30個,推進智慧種苗工廠、雙孢菇智能化現代科技園、農業科技園區等一批現代設施農業基地建設,實現年產值150億元。

農機“智慧化”應用,變“會種地”為“慧種地”

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開展智慧農機示范和作業模式創新,實現農機智慧化全程高效。科研院所科技支撐。深化與深圳清華研究院、重慶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培育科技研發機構173家、院士專家團隊4個,智慧農業和農機應用獲國家授權專利25項、國家和市級科技成果獎17項,打造西部一流、全國先進的丘陵山地智慧農機科創基地,全面提升農業裝備智能化水平。自主創新轉化應用。開發全國首個丘陵山地3D智慧對靶噴藥機器人,采用仿真樹形對靶精準施藥技術,果園通過性好,作業質量高、穩定性強,農藥用量減少50%,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在研全國領先的柑橘智慧采摘機器人,根據成熟度和大小進行分類采摘,果品損傷率大幅降低。高效協同科技賦能。在三維數字地圖上搭建智慧農機5G應用場景,采用智能傳感、模式識別、導航定位、路徑規劃、自動避障等技術,實現農機的互聯互通、自主規劃、統一調度、無人作業。

果園“數智化”示范,變“滿地跑”為“不下地”

在大盛鎮青龍村建成數智化無人果園2350畝,實現了果園全時空、全過程、全要素數智化管理,相關案例入選中央網信辦2021年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報告、農業農村部“全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匯編”。全時空智能感知。布設土壤溫濕度、田間氣象、蟲情監測等數據采集設備108套,通過“天空地”多源協同,實現基地小氣候、土壤墑情及病蟲害等生長環境“全天候”智能感知。全過程精準預測。構建適合丘陵山地果樹長勢監測模型,比對植被遙感光譜數據,開展單株長勢監測及產量預測,精度達到90%,制定相應植株個體隔年結果控制方案和肥水管理措施,節約用水60%以上,畝均節約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80%,商品果率從30%提高到90%。全要素智慧管護。搭建智慧農業數字化管理平臺,以地塊級三維數字地圖為底座,全面匯聚融合環境、作物生理、智能農機等數據,對果樹長勢進行AI診斷,指導病蟲防治、中耕除草,實現階段化、專業化、精準化智能管護,管護成本整體降低50%,畝均增收1萬余元。

下一步,渝北將扎實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工作,加快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重慶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努力在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建設方面展現更大擔當,實現更大作為。